县委    县人大    县政府    县政协    RSS订阅    设为首页      加入收藏   |   无障碍阅读     
今天是:   
 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
你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->旅游频道->旅游地图

刘华丘围屋

发布日期: 2015-03-13 16:47:00 选择字号:   阅读:   来 源:

  龙南是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。这里客家气氛相当浓厚,在全县境内有圆形、方形等各种类型的围屋多达376座,不愧是国内围屋最多的县。我是土生土长的龙南人,身临其境,甚感其客家文化内涵厚重。据了解,其客家文化内涵在家庭群居、团结和谐、居防结合、尊师重教、尊老爱幼等各方面都表现得比较突出。而里仁镇冯塆村的刘华丘围屋,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。

  一、家庭群居。龙南的围屋,多数以家庭一姓群居为主,少数是多姓共居。例如全县有钟姓围屋40多座,仅里仁镇冯塆村便有钟氏围屋11座,是全县也是全国钟氏围屋最多的一个村。其中,居住人口较多,建筑结构较好的数刘华丘围屋。该围屋是在公元1700年左右,由兄弟9人共同居住的基础上建起来的,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。这9个兄弟的后裔兴旺发达,现在已有82户400多人口,是一个庞大的家庭群居体。而与刘华丘围屋相邻的几座围屋,则是刘华丘围屋开基祖的几个哥哥或叔祖辈所建,这是一个更大家庭的群体。这种家庭的群居,凝聚力特强,有利于在客居地开基立业,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犯,这是客家人的特性使然。

  二、团结和谐。刘华丘围屋全部是钟姓人口,是一个家庭的群体。由族长、长辈等掌管围内事务。各家听从族长、长辈的安排。凡出现生病、天灾、求学等困难都可在族长安排下得到救助,家庭矛盾也请族长调处,犹如行政基层单位。保证了家家户户的生产、生活秩序正常运行。一家有事有难,各家互相帮助,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。记得在1945年间,日军犯境,全围屋宗亲由族长带领避入5公里外的山区,围屋成为一座空围,日军退走后,虽然围内牲畜受到一点损失,但人员全部安全。在山区避难期间,各有分工,年轻的负责挑粮食、保卫、联络,妇女担任做饭、捡柴、带小孩,老辈则联系避难处所,并和当地村民协调物资供应等事项,使几百人的队伍,井然有序地在山区里渡过了难关。

  三、居防结合。围屋的功能首先是人畜安居。只有生活安全,才能进行正常生产,正所谓安居乐业。在围屋内,各项生活设施都一应俱全,喝水有水井,上厕有厕所,牛、猪、鸡、鸭均各有安置,互不干扰。粮食储备充足,围屋有集体粮仓外,每家还有小型私仓,一旦有事,关起大门,粮食供应可保持半年以上。

  围屋建筑结构也很牢固,整个围屋共建有七米高、一尺宽的坚实石墙260米,由两座小围组成。但从外部看起来是个整体,就像一座围,其实,这是巧妙设计。围内共有八座三层的炮楼,五座大门及门楼,门框都是用整块麻条石砌成。两扇门页是有两寸厚的木门,另有一层一寸厚的木质档板十几块,足能将盗匪拒之门外。

  此外,围内还购置了100根硬木棍,100支火药枪及短刀等兵器,用于防御土匪犯境。刘华丘围屋的防御性能很强,在当地是出了名的。

  四、尊师重教。此围居住着400多人口,历经12代。历代学风都比较好,堪称书香门第。围内专门建有一座学馆“观卜斋”。是伴随着围屋的建造同时建立的。一座围屋建有一座学馆,这是刘华丘围屋的突出特点,在全县也是排第一。此围屋从第一代先祖起,既是家长,又是族长和学馆的老师。崇敬师长、重视教学成为历代的传家经,代代以从事教育为荣、为业。当代有祖孙三代是教师者,近代则有父子10人8人考取了功名,兄弟9人7人考取功名者。笔者本人今年78岁,我的学习入门是上个世纪30年代,在本围屋学馆“观卜斋”读《三字经》开始。入学之初还要举行拜师礼,吃红色鸡蛋以示隆重。小学则是在当地的围民小学就读,小学毕业后,学校工友还专门用大红纸为每位毕业生书写喜报,一一在祖厅内张贴,放鞭炮进行祝贺,在社会造成尊师重教和爱学习的优良风尚。

  五、尊老爱幼。围屋内虽然居住着几百人,相互间辈序却很清楚,如同一家人。例如我的祖父四兄弟排行老二,但按上一辈先祖排辈,在围屋同辈中则排为12位,全屋场人都称为十二祖爷或十二叔。年幼者对长辈、老人都很尊重,长辈更对幼童加倍爱护。每逢祭祖时,幼童在长辈带领下都要参加,穿着长衫礼服按仪进行祭拜。在墓地扫墓后,还要当场进行大会餐,小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去参加这些活动。通过对先祖的祭祀,既寄托了后辈的怀念和敬祖,又教育了年幼的一代,使祖先的优良传统代代继续传承下去。

   关闭窗口

Copyright 2000-2008 www.jp5-mcm2013-onl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您是第 4813926位浏览者
龙南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龙南县信息中心承办 赣ICP备14000844号 联系电话:0797-3523144
政府网站标识码:3607270006